



举个例子:大家看见网络上各种神药广告或者养生谣言的时候,是不是一边觉得自己肯定不会中招,一边又特别担心身边的亲朋好友受骗?这就是认为自己比他人理性的典型表现。
相比之下,正面信息的第三人效应就普遍较弱。比如像“吸烟有害健康”这样的标语,我们一般不会觉得别人看到了之后都会深受教育,立马戒烟。
另外,信息质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更容易被论据充分的高质量信息影响,而别人更容易被捕风捉影的低质量信息影响。
除此之外,人们还会觉得:与自己社交距离越远的人,越容易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
比如在1997年的那项实验中,被试者们就普遍认为,相比于自己的校友,那些纽约洛杉矶的年轻人,会更容易受到说唱音乐的不良影响。
或许这是因为,大家都觉得自己所在的社交圈子更优质吧~
另外,个体在媒介信息中的参与度也会影响第三人效应的强弱。
也就是说,如果媒体传播的信息与你本人有关,那在你身上就越可能产生第三人效应。
比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当时的中东地区,亲以色列派认为媒体对中东的新闻报道会让中立读者变成亲阿拉伯派,而亲阿拉伯派则认为媒体对中东的新闻报道会让中立读者变成亲以色列派。
换句话说,他们都觉得这些新闻报道是在黑自家。
(emmmmm...好像当代饭圈噢)
说了这么多,到底为什么会产生第三人效应呢?
有一种解释认为,第三人效应的产生跟【乐观偏见】有关。也就是说,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未来估计得比实际情况更好。
所以在面对大众传媒所展现的海量信息时,我们会觉得自己被煽动或者被骗的可能性很小,而别人就未必了。
了解第三人效应的存在,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它的影响。
至少我们可以明白,别人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缺乏判断力。时时刻刻担心「别人受到不良影响」,大概率只是杞人忧天罢了。
暂无评论